共同繁荣不仅是中国的目标,也是世界的目标。自从本月提交给中国共产党第 20 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强调了这一目标以来,这一目标在中国变得越来越重要。
理解共同富裕,首先需要在国家追求中国现代化的背景下进行讨论。
诚然,世界其他地区也在追求现代化,但各国的进步和特点各不相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仍在努力实现现代化,而一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高水平的现代化。
然而,这些发达经济体中,很多都面临着“富贵分配不公”的现象。尽管这些国家的经济规模都很大,但财富分配不公加剧了社会不稳定、政体两极分化和民粹主义。一些西方国家尤其如此。这种困境与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密切相关。
人们普遍认为,实现和平稳定发展和相对合理公平的分配是各国维护稳定国际环境的关键。当今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特别是西方一些发达经济体出现的混乱,部分是由于民粹主义的兴起。
“富贵分配不公”的现象激起了民粹主义。过去几十年的快速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这些国家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分配不公的问题。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公,也令其他国家不安。
说到分配,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劫富济贫”。
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以企业为主体,进行一次分销,意义重大。在这种情况下,就业是主要的齿轮。然后,在有利于激活企业发展活力的环境支持下,企业才能把经济“蛋糕”做大。市场主体把蛋糕做大,共同繁荣随之而来,蛋糕的分配也将更加公平。
中国也在加紧推进现代化建设,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
但是,鉴于中国人口众多,实现共同繁荣尚需时日。还应该看到,共同富裕是一个起伏不定的动态过程,富裕程度随经济状况而变化。
因此,共同富裕是一种包容、开放的发展模式。可以说,发展仍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根本要求。
为保持国内和平稳定的发展态势,中国必须继续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为科技创新企业注入更大的活力。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企业不仅是支撑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支撑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为了打造能够成长为全球潜在行业领导者的优质企业,中国应该建立小容错机制等有利的制度。这将为企业提供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同样,私营部门也需要更有利的发展空间来更好地培养人才。
为使增长带来的好处尽可能惠及更多人,这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实现的目标之一,应优先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这将鼓励市场参与者创造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其中,小型企业变得尤为重要。根据最新的全国经济普查,我国中小微企业注册经营主体占总数的99.8%。这些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占所有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的79.4%。
由于这些小企业大多属于私营部门,有必要鼓励私营部门发展,增强这些市场主体的活力。
企业作为共同富裕的第一次分配的主齿轮,接下来是再分配。再分配是指政府根据初次分配的结果,通过财政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在不同收入群体之间转移资本或资产——政府调整要素收入的过程。
在再分配环节,政府应该确保懒惰的人不要玩弄这样的分配系统。中国的再分配制度应该根据国情建立,应该鼓励人们通过艰苦奋斗致富。
“多劳多得”的原则鼓励工人勤奋,促进公平机会,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这方面,政府应该减轻低收入者和小公司的税收负担——中国一直在做这件事,尤其是近年来。
现在让我们转向三次分配,它鼓励高收入者通过慈善和公益的方式捐赠资源和财富。推进三级布局,要协调好监管与行业发展的关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全球化的营商环境。
在市场秩序不发生重大动荡的情况下,只有让更多企业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形成良性循环,只有在法律法规的制度框架下,让企业和资本健康发展。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除了铁路工程、桥梁等硬基础设施,“软基础设施”对于实现中国现代化和共同繁荣也非常重要。这将意味着对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和公共住房的压力。这些是增强整体稳定性的重要社会部门。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广东省深圳)教授,深圳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以上观点改编自中文文章,并不一定反映中国日报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