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医院首批援巴医疗队队长吴钢在瓜达尔港开展健康宣教。(图/上海澎湃新闻)
2023年10月25日至11月7日,“160年人道之旅笃行不怠”图片展上海巡展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开幕,100多张历史图片回顾了国际红十字运动160年的历史和中国红十字会改革发展历程。
2017年9月以来,中国红十字会与中国国家卫健委先后派驻4批援外医疗队入驻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医疗队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华山医院、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三方派人组成,先后为巴基斯坦居民、港区中资机构工作人员等提供医疗和急救服务。
其中,华山医院作为中国红十字会的直属医院,其前身为“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是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以来着手筹建的第一所医院,也是中国人在上海设立的第一家医院。其组建的红十字援外医疗队除了前往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开展医疗援助,还曾奔赴菲律宾台风灾区、尼泊尔地震灾区以及索马里、阿尔及利亚、多哥、摩洛哥以及老挝等非洲及亚洲国家,开展国际医疗援助。
近日,华山医院援外医疗队讲述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医疗援助故事。
在瓜达尔港开展消杀防疫、健康讲座等
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是一个很小的渔村。
曾有过菲律宾抗台救援经验的华山医院院办副主任唐弘,在2017年8月,与普外科医生吴钢等一行人,前往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考察。他们发现,当时瓜达尔港经济条件落后、医疗条件差,甚至比国内很多村卫生所的条件都要差不少,当地医护人员也面临紧缺,当地人往往前往卡拉奇这样的大城市求医。
2017年9月,作为医院首批援巴医疗队队长,吴钢正式带队,与5名同事共同抵达瓜达尔港,这些人中包含药剂科、检验科、急诊科等医务人员,同一批参与援巴工作的还有来自北京的医疗队员。
抵达瓜达尔港后,医疗队员们首先要克服水土不服。“由于当地经济条件落后,卫生环境也很差,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高发,不少人死于传染病。”吴钢回忆,由于当地气候炎热,白天常常是超过40摄氏度的高温天,一开始有医疗队员因不适应环境,连着腹泻3天,体重一下子降了9斤。
最初,在中国港控的帮助下,当地政府在港区建了板房,供医疗队员们短期居住,在条件简陋的板房睡了3个月后,可供医疗队员们休憩的“营地”逐步建起来,每个人才有了一个单独的房间。
在建设医院过程中,医疗队员们一个个都发挥出了巨大的“潜能”,变成了无所不能的“技术工”,不管是清洁打扫、修空调、修发电机等,都少不了中国医生的身影。
种菜也是医疗队的一项技能。“由于当地人吃的食物多以牛羊肉为主,很少有蔬菜,我们就只能自己摸索着种点白菜、红萝卜等,后来还种过香蕉等。”吴钢说。
为了解决语言不通的难题,医疗队协调了当地志愿者作为翻译。“很多当地人不会用英语交流,说的是乌尔都语,完全听不懂,没有志愿者的帮忙,我们的医疗救助工作也无法开展。”吴钢表示。
每天,医疗队员们都要穿着印着红十字的衣服,这时刻提醒着他们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在那里,他们常规开设门诊,一方面保障中资企业务工人员的健康,一方面也会定期开展科普宣教和消杀防疫工作,传播传染病防治知识,甚至还深入当地的法曲尔小学,为当地学生开展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