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拥有超过14亿人口、超过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国家来说,实现现代化绝非易事。
或许正因为如此,1970年代末,前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中国要努力实现中国现代化,谁也没想到40年后中国的现代化会是什么样子。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预测中国的城市化将成为塑造 21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全球事件之一时,一些西方观察家对此置之不理。
现代化是指从“前现代”或“传统”社会逐步过渡到“现代”社会。当今世界,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而中国作为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8万亿美元的第二大经济体,不仅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正在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
10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阐述了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线图,强调:改善人民生活是这项努力的基础。
现代社会的特点是工业和技术先进,城市化程度高,推动了经济发展。虽然在西方世界没有被广泛接受的概念,但社会建设是中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包括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国现代化的三个特点与社会建设密切相关,即人口众多、共同富裕、物质文明进步。
过去十年,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遏制 COVID-19 大流行等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同时,中国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增长,社会稳定进一步推动发展。这“两个奇迹”证明了塞缪尔·亨廷顿等西方政治学家的错误,他们认为现代性意味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会造成动荡。
奇迹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使现代化进程顺利进行?
在西方民主中,政党充当公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纽带;它代表和保护某些既得利益和群体,并调动资源参加选举。中国的情况则不同,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旨在造福全体人民。党在执政中发挥主导作用,避免党派纷争和利益,可以实施长期的政策和战略。特别是近年来,尽管城市化进程迅速,但社会政策帮助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并改善了医疗保健和住房。
自工业革命以来,如何平衡经济和社会一直是大多数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它仍然是现代国家的主要关注点。卡尔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带来的不平等最终会吞噬整个社会。卡尔·波兰尼持有类似观点,称“双重运动”是西方经济在 1930 年代崩溃的原因。
至于福利国家,他们认为劳动力的流动缓解了资本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紧张关系,但他们也遇到了许多挑战,包括快速老龄化的社会,这需要大量投资来确保所有人的福祉。因此,从长远来看,这种福利很难持续。
日本、韩国等“发展中国家”走上了另一条发展道路。这些具有强烈国家传统的国家在经济起飞时试图平衡增长与稳定。然而,由于 1990 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些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开始失灵。因此,许多人在危机后采用了包容性福利制度作为补救措施。
现代社会面临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克服。鉴于对公平、正义和秩序的不同看法,社会建设不能用经济指标来衡量。
中国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这就是为什么党鼓励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解决严重问题,包括改善医疗保健、公共安全和社区发展。事实上,社会治理社区对于社会建设至关重要,更好的协作会带来更好的社会部门绩效。
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必将有助于中国在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但是,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全社会要坚持党的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高质量发展和全过程的人民民主,不仅有利于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经济和政治支持。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共同繁荣是中国的最终政策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