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第三届“宁理看世界”国际文化节举行。(图/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官网)
近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宁理”)第三届“宁理看世界”国际文化节现场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教师、国际学生、合作院校代表和中东欧特色产品企业,以文艺表演、传统美食、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多种形式呈现各国文化特色,为师生献上了一场文化交融、民心互通的视听美食盛宴。
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巴基斯坦籍青年教师可汗也在其中。他站在摊位前,向来往师生介绍巴基斯坦传统美食,讲述饮食背后的巴基斯坦文化风俗。美食和故事俱佳,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时空距离在师生心中被大大拉近。
从2013年前往浙江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学博士学位,到2017年毕业后开展博士后研究,再到2021年成为宁理传媒与法学院副教授,可汗断断续续在中国学习工作生活了近10年。写论文、教课程、作调研……他用双脚和学术丈量着中国,也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出发,逐渐“读懂”了中国。
居宁波,通寰宇
可汗在中国的10年,恰好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10年。10年间,可汗亲身经历着中国的巨变,也见证了中国的兼容并蓄、开放包容。
像许多外国人一样,可汗对中国的基建、物流和数字经济印象深刻。最让他惊讶的是中国互联网技术高度普及,智能手机成为支付终端,可以连通万物。“我的孩子经常拿着手机跟我说,手机里什么都可以买到。”可汗感慨道,“虽然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支付方式,但没有中国规模这么大,范围那么广,即便在偏僻的乡村也能用手机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