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在上海开幕。(图/中新网)
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于11月2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应邀出席分论坛并发言。
徐宝锋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汉学家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知识群体,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学习者、爱好者、传播者,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文化、中国作品的伯乐。
汉学家是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推动者
自清代以来,学界已习惯将“外国对中国的研究”称为“汉学”。1916年,胡适在其日记中指出,“西人之治汉学者,名sinologists or sinoloques”,首次将英文sinologist对应译为“西方研究汉学的人”,即汉学家。若从马可·波罗时代的游记算起,汉学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从利玛窦时代的传教士算起,汉学有400多年历史;从1814年法国设置汉学教席算起,汉学也有200多年历史。
“汉学家是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推动者,功不可没。”徐宝锋说,比如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十分痴迷。
“有的汉学家把一部中医著作翻译成外语时,最初只是出于爱好,慢慢发现销量很好。还有很多汉学家把自己喜欢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语,意外地在海外成为畅销书。”徐宝锋说。
不过,在过去几百年间,汉学在西方并未发展成一门显学。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以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为研究内容的汉学、中国学日益受到欢迎。汉学家研究中国、著述中国,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
徐宝锋表示,当今国际汉学的新特点是“古今结合”,在研究中把古代中国思想和当代中国结合,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研究古代中国需要当代视野,研究当代中国也须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历史和文化。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徐宝锋认为,中国人主动包装自己的文化推送给海外,这只能算是“走出去”;而外国人被中国文化吸引,自发了解并传播中国文化,才真正实现中外民心相通的“走进去”。
海外受众更感兴趣什么呢?根据徐宝锋的观察,外国人其实更渴望了解一个“现在进行时”的中国。他表示,中国对外介绍自己的文化,应更多选择当代的、正在蓬勃发展的文化。一种东西中国人自己“吃得香”,外国人看到了才会更感兴趣,想来尝试一下。
常年与译者打交道,徐宝锋总结出一个规律:“中国通”或者“外国通”往往是很好的译者,他们同时在两种文化环境里生活过,翻译时更容易理解原著的背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