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在上海开幕。(图/中新网)

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于11月2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应邀出席分论坛并发言。

徐宝锋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汉学家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知识群体,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学习者、爱好者、传播者,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文化、中国作品的伯乐。

汉学家是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推动者

自清代以来,学界已习惯将“外国对中国的研究”称为“汉学”。1916年,胡适在其日记中指出,“西人之治汉学者,名sinologists or sinoloques”,首次将英文sinologist对应译为“西方研究汉学的人”,即汉学家。若从马可·波罗时代的游记算起,汉学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从利玛窦时代的传教士算起,汉学有400多年历史;从1814年法国设置汉学教席算起,汉学也有200多年历史。

“汉学家是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推动者,功不可没。”徐宝锋说,比如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十分痴迷。

“有的汉学家把一部中医著作翻译成外语时,最初只是出于爱好,慢慢发现销量很好。还有很多汉学家把自己喜欢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语,意外地在海外成为畅销书。”徐宝锋说。

不过,在过去几百年间,汉学在西方并未发展成一门显学。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以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为研究内容的汉学、中国学日益受到欢迎。汉学家研究中国、著述中国,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

徐宝锋表示,当今国际汉学的新特点是“古今结合”,在研究中把古代中国思想和当代中国结合,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研究古代中国需要当代视野,研究当代中国也须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历史和文化。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徐宝锋认为,中国人主动包装自己的文化推送给海外,这只能算是“走出去”;而外国人被中国文化吸引,自发了解并传播中国文化,才真正实现中外民心相通的“走进去”。

海外受众更感兴趣什么呢?根据徐宝锋的观察,外国人其实更渴望了解一个“现在进行时”的中国。他表示,中国对外介绍自己的文化,应更多选择当代的、正在蓬勃发展的文化。一种东西中国人自己“吃得香”,外国人看到了才会更感兴趣,想来尝试一下。

常年与译者打交道,徐宝锋总结出一个规律:“中国通”或者“外国通”往往是很好的译者,他们同时在两种文化环境里生活过,翻译时更容易理解原著的背景信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May Also Like

普京祝贺习近平就任新任期,称赞“加强”关系

俄罗斯总统普京周五祝贺习近平第三次担任中国领导人,称赞两国关系不断加强。 “亲爱的朋友,值此连任之际,请接受诚挚的祝贺,”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 “俄罗斯高度重视你为加强两国关系……和战略合作所做的个人贡献。” “我相信,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将确保俄中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我们将继续就最重要的地区和国际问题协调联合工作。” 中国习近平破天荒第三次连任国家主席 在莫斯科向乌克兰派兵后,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跌至冷战时期的最低点,克里姆林宫一直在寻求加强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的习获得第三个任期,领导团队与忠诚者

周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打破了先例,获得了第三个领导任期,并成立了一个新的政治局常委,其拥护者众多,巩固了他作为自毛泽东以来中国最有权势的统治者的地位。 63 岁的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介绍新领导班子时跟随习近平走上人民大会堂的舞台,这意味着他很可能在李克强 3 月退休时接替李克强担任总理。 中国最高权力机构七人常委会的其他成员是从上届委员会回来的赵乐际和王沪宁,以及新人蔡奇、丁雪祥和李曦。李强也是常委的新人。 所有人都被认为对 69 岁的习近平有着密切的效忠,后者也在周日再次被任命为中央军委主席。 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学祥、李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会见媒体,中国,2022 年 10…

韩国将在 2027 年之前花费 4.4 亿美元对抗朝鲜无人机

首尔国防部周三表示,韩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花费 5600 亿韩元(4.4126 亿美元)来增强抵御朝鲜无人机的能力。 在朝鲜无人机自 2017 年以来首次进入韩国后,该计划被纳入韩国 2023-27 年中期国防蓝图。 该部将资金指定用于四个旨在增强反无人机能力的项目,包括用于摧毁无人机的机载激光和用于中和小型设备的干扰器。 该蓝图还包括在军队中增加另一个无人机部队的计划,该部队有两个中队。 “激光武器计划正处于测试阶段,预计将于…

天然气危机升级,巴基斯坦能源供应不确定性加剧

近日,巴基斯坦能源部高级官员表示,由于阿塞拜疆共和国国家石油公司(SOCAR)的液化天然气可能无法在2024年1月供货,将使巴基斯坦天然气危机可能会在冬季高峰月份加深。 一直以来,巴基斯坦由于天然气短缺,政府将每日天然气供应限制在8小时,但仍然没有缓解天然气短缺问题,有关部门估计,在2023年12月巴基斯坦将面临每天3.6亿立方英尺(MMCFD)的天然气短缺,明年1月将升至每天4.7亿立方英尺。 由于SOCAR无法保证1月份天然气供应,迫使政府将国内部分地区的天然气供应从8小时减少到6小时。相关官员表示:“来自SOCAR的态度表明,它可能无法提供1月份陷入困境的液化天然气货物的价格。” 巴基斯坦和阿塞拜疆于2023年7月25日签署了一项为期一年的协议,该协议还可以再延长一年。根据协议,SOCAR贸易公司将每个月提供一批天然气,并在相关交付窗口开始前45天提供一艘液化天然气货物,每艘货物的报价将有一个固定的有效期,在此期间巴基斯坦天然气有限公司(PLL)可以选择接受报价。 该官员表示,由于西方经济的影响,SOCAR可能不愿意为巴基斯坦提供1月份的液化天然气份额,使得该国天然气问题更加严重。他解释称,SOCAR有义务在货物交付前45天提供报价。现在时间仍然存在,天然气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由于国际形势变化,SOCAR可能无法如约提供。巴基斯坦政府正考虑其他措施,包括向其他供应商购买现货LNG。但是,由于之前的交易中存在一些问题,政府正在寻求豁免一些招标规则,以便更灵活地采购急需的L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