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第5800期察布查尔报。(图/上海澎湃新闻)

新疆伊犁有一份全世界唯一的锡伯文报纸,这就是伊犁州察布查尔县的县委机关报。11月26日,“幸福就在这里”参访团来到察布查尔县锡伯自治县,见到了这份已经办了5800期的报纸。

《察布查尔报》前身是1946年7月在伊宁市创办的锡伯文的《自由之声报》,至今已有77年历史。1974年,该报复刊并更名为《察布查尔报》之后,一直保持着周二刊。

2023年11月24日,该报印刷了第5800期。

该报一共四版,一版为时政要闻,二版为农业科技,三版为文艺副刊,四版为文教卫生法制。每周两期,全年100期,年发行量24万份。今年,该报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将报纸电子版发在公众号上,便利阅读。

“我们报纸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心和重视。这是1954年国务院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定制赠送的一套锡伯文铅字模板和印刷设备,一直用到2008年。”走在察布查尔报院子里,该报编辑赵金秀向参访团介绍。对中国国务院赠送的铸字机、铅锅等,该报均作为文物陈列在院内。

2008年,自治区语委会研发了锡伯文软件,从此《察布查尔报》告别了铅字印刷,进入了计算机排版和胶印时代。2012年,国家东风工程项目又为该报投入彩印设备,结束了报纸67年黑白印刷历史。目前该报有16名员工,负责从采编到印刷出版的全流程。这些员工绝大部分为锡伯族人。8名员工中有2人持有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记者证。

“我们的头版图片大部分是记者自采的,我们是县委机关报,要报道县里的大小事件。”编辑吴新红说。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全国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锡伯族何以能保留自己的文字且还能办出一份延续至今的报纸?

“我们的祖先是从东北沈阳西迁到新疆伊犁卫国戍边的锡伯人。”面对参访团的疑惑,《察布查尔报》的编辑纷纷表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May Also Like

习近平表示中国和新西兰应促进贸易和投资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新西兰总理克里斯·希普金斯表示,中国和新西兰应该促进贸易和投资。希普金斯率领一个贸易代表团访问中国,为新西兰的初级出口和博彩等新兴行业寻求更多准入。 尽管中国是新西兰最大的贸易伙伴,但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新西兰国内要求其减少对北京依赖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正在澳大利亚和北美等市场寻求机会。 周二,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希普金斯时表示,两国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对方企业在本国投资兴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 习近平表示,两国要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 希普金斯将新西兰与中国的关系描述为“最重要和最广泛的”关系之一,他表示,他访问的重点是帮助新西兰企业与中国企业重新建立联系并深化关系。 希普金斯此前表示,中国是一个“宝贵的合作伙伴”,但他也意识到国内寻求新市场的呼声。 两周前,在宣布访华之行后,希普金斯告诉新西兰媒体,新西兰政府签署了七项新的或升级的自由贸易协定,作为“我们真正共同努力实现整体市场份额多元化的一部分”。 与邻国澳大利亚或其他“五眼”安全伙伴不同,惠灵顿与北京的互动基本上保持友好。去年双方升级了自贸协定。 习近平指出,新西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方始终视新西兰为“朋友和伙伴”,愿同新西兰一道努力,推动中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稳致远。 中国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援引习近平的话说:“我们将继续视彼此为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 然而,近年来,新西兰在人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和太平洋潜在军事化等问题上的语气变得强硬,其西方盟友对中国也变得越来越强硬。 根据希普金斯政府的声明,在与习近平会面时,希普金斯重申了共同努力支持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乌克兰战争等共同全球挑战方面可以发挥的建设性作用。…

EFG International任命新首席执行官

据报道,这家总部位于德国苏黎世的提供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服务的银行集团刚刚任命新任首席执行官阿里桑迪拉为其迪拜咨询办公室的执行官,自 12 月 1 日起生效。 Sandila 将接替 Sascha Pietrek,Sascha Pietrek 以个人利益为由辞去了该职位。

上海创100年来最热五一

周一,上海市气象部门宣布,上海迎来了 100 年来最热的五月天,全面打破了此前的最高纪录。 科学家表示,全球变暖正在加剧恶劣天气,最近几周,许多国家经历了致命的热浪,东南亚和南亚的气温创下历史新高。 “13 点 09 分,徐家汇站的气温达到 36.1 摄氏度(97 华氏度),打破了 100…

“为推动民心相通作更大贡献”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发布《成都宣言》

图为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张明新在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闭幕式上宣读《成都宣言》。(图/中新社) 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24日于成都闭幕。论坛期间,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华文媒体代表尽抒所见,凝聚共识,达成《成都宣言》。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张明新在闭幕式上宣读了宣言。 ——“筑牢双向桥梁、推动文明互鉴。” 宣言指出,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暗流汹涌;区域冲突阴云密布、疫后复苏前路艰辛。面对世界不确定性持续提升,华文媒体当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关切中国、热爱住在国、胸怀全世界,搭起双向桥梁,让中西文明彼此欣赏。 ——“沟通中外情感、促进民心相通。” 宣言称,立足民间交往前沿,身具中华文化底色,掌握当地舆论特色,华文媒体当以沟通情感为己任,既努力书写“侨”的故事、发出“侨”的呼声;又真实、立体、全面地阐释中国。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一带一路”十年风华正茂,华文媒体继续发挥优势,以促进“民心相通”推动“繁荣之路”。 ——“直面困难挑战、转型融合发展。” 宣言认为,网络冲击席卷世界,人工智能大军袭来,面对融合发展的大势,华文媒体当直面困难挑战,把握突飞猛进的媒介技术,适应日新月异的传媒生态,以坚定融合发展的脚步声,为自身生存发展走出新天地。 ——“共创交流平台、携手开创新局。” 宣言指出,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今至第十一届,已成为华文媒体薪火相传的“加油站”、融合发展的“导航仪”、更是华文媒体人的“精神家园”。当下,华文传媒正处在转型发展的机遇期、窗口期,华文媒体更当利用此一平台,增进感情,交流经验,共迎挑战,携手奏响华文媒体繁荣发展的交响乐。 “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我们听到了大运赛场上欢呼喝彩的绕梁余音,看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幸福活力,感受到成渝增长极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宣言最后指出,再出发,我们相信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来越大,华文媒体也将秉持初心,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民心相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