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高山俱乐部秘书 Karrar Haidri 在一份声明中说,奈拉·基亚尼 (Naila Kiani) 周日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8848 米),成为首位登顶五座海拔超过 8,000 米山峰的巴基斯坦女性登山者。

“她在上午 8 点 02 分到达顶峰,”他说。

Naila Kiani 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是一位居住在迪拜的巴基斯坦银行家和业余拳击手。

她于 2018 年在乔戈里峰大本营拍摄的婚纱照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后,首次声名鹊起。 她于 2021 年登顶迦舒布鲁姆 II (8,035 米),2022 年 7 月登顶迦舒布鲁姆-I (8,068 米)、乔戈里峰 (8611) 和 2023 年登顶安纳布尔纳峰 (8,091 米)。

奈拉·基亚尼 (Naila Kiani) 是该国第二位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女性。 首位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巴基斯坦女登山者是 Samina Baig,她在 2013 年实现了这一壮举。

就 Kiani 而言,她在这个登山季节成为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非尼泊尔登山者时,又添了一根羽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May Also Like

信息部长否认 PTV 记者被解雇的报道

信息部长 Marriyum Aurangzeb 否认了一名记者被巴基斯坦电视公司 (PTV) 解雇的报道,称该人从来不是 PTV 员工,而只是该国家广播公司分析师队伍的一部分。 据报道,记者阿扎姆·乔杜里在拉合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向巴基斯坦总理谢赫巴兹·谢里夫提出了有关巴基斯坦“言论自由空间缩小”和媒体限制的棘手问题后不久,他的“合同”就被终止。 阿扎姆同时也是拉合尔新闻俱乐部的主席,他说,总理在总督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后,他立即被告知“他不再在 PTV 工作”,并且不再参加一个节目…

另一个由汗党领导的省议会在巴基斯坦解散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巴基斯坦西北部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的省议会已经解散,这是在前总理伊姆兰·汗推动提前举行全国大选后不到一周内第二次采取此类行动。

克服困难、开设门诊、赢得信任……医疗队分享援助巴基斯坦的故事

华山医院首批援巴医疗队队长吴钢在瓜达尔港开展健康宣教。(图/上海澎湃新闻) 2023年10月25日至11月7日,“160年人道之旅笃行不怠”图片展上海巡展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开幕,100多张历史图片回顾了国际红十字运动160年的历史和中国红十字会改革发展历程。 2017年9月以来,中国红十字会与中国国家卫健委先后派驻4批援外医疗队入驻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医疗队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华山医院、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三方派人组成,先后为巴基斯坦居民、港区中资机构工作人员等提供医疗和急救服务。 其中,华山医院作为中国红十字会的直属医院,其前身为“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是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以来着手筹建的第一所医院,也是中国人在上海设立的第一家医院。其组建的红十字援外医疗队除了前往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开展医疗援助,还曾奔赴菲律宾台风灾区、尼泊尔地震灾区以及索马里、阿尔及利亚、多哥、摩洛哥以及老挝等非洲及亚洲国家,开展国际医疗援助。 近日,华山医院援外医疗队讲述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医疗援助故事。 在瓜达尔港开展消杀防疫、健康讲座等 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是一个很小的渔村。 曾有过菲律宾抗台救援经验的华山医院院办副主任唐弘,在2017年8月,与普外科医生吴钢等一行人,前往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考察。他们发现,当时瓜达尔港经济条件落后、医疗条件差,甚至比国内很多村卫生所的条件都要差不少,当地医护人员也面临紧缺,当地人往往前往卡拉奇这样的大城市求医。 2017年9月,作为医院首批援巴医疗队队长,吴钢正式带队,与5名同事共同抵达瓜达尔港,这些人中包含药剂科、检验科、急诊科等医务人员,同一批参与援巴工作的还有来自北京的医疗队员。 抵达瓜达尔港后,医疗队员们首先要克服水土不服。“由于当地经济条件落后,卫生环境也很差,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高发,不少人死于传染病。”吴钢回忆,由于当地气候炎热,白天常常是超过40摄氏度的高温天,一开始有医疗队员因不适应环境,连着腹泻3天,体重一下子降了9斤。 最初,在中国港控的帮助下,当地政府在港区建了板房,供医疗队员们短期居住,在条件简陋的板房睡了3个月后,可供医疗队员们休憩的“营地”逐步建起来,每个人才有了一个单独的房间。 在建设医院过程中,医疗队员们一个个都发挥出了巨大的“潜能”,变成了无所不能的“技术工”,不管是清洁打扫、修空调、修发电机等,都少不了中国医生的身影。…

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 覆盖120余种语言和方言

8月16日,中国教育部在河南安阳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等情况。(图/中国教育部网站截图) 8月16日,中国教育部在河南安阳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等情况。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在会上介绍,中国教育部、中国国家语委2015年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对中国语言资源进行多模态、全息化、标准化的记录与保存,让跨越千年的中华语言文字永存后世、永久流传。一期工程已完成中国所有省份1700多个调查点的调查保护,覆盖中国国内120余种语言和方言,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 田立新介绍,中国教育部、中国国家语委等八部门启动实施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全面系统开展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创新转化成果,服务时代需求。截至目前,工程已整合中国全国优势力量搭建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深入挖掘阐释古文字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首批共有17家高校和文博单位入选,42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工程建设,部署重点研究项目近200项,产出一系列重要成果。 促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聚焦数字化赋能,上线中国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打造汉字信息服务、汉字简繁文本智能转换系统等20余项数字化语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