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报道说,随着秋天的来临,冬日若隐若现,以多彩而和谐的告别方式。
霜降,秋天最后一个节气的诗意术语,通常被认为是冬天的前奏。当太阳到达天经210度时,阳光直射点远离北半球,其加热能力减弱。空气中出现了明显的寒意。今年的节气落在星期日。
街道上的颜色也随着橙红色的出现而变化。
在北京街角的一家水果店里,色彩鲜艳的柿子以其高饱和度的“橙美”担负着吸引顾客的重任;城市超市货架上,结霜的柿子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奶茶店推出特制柿子饮品,希望能吸引更多顾客;甚至在烧烤店,用小勺子吃热腾腾的炭烤柿子也不仅仅是一时的时尚。
在全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都有在霜降日吃柿子的习俗。当地人认为,这一天吃柿子可以防止冬天流鼻涕,防止整个季节嘴唇干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68-1644)出身贫寒。一年,霜降日,两天没吃东西的朱某饿得几乎失去知觉。踉踉跄跄地走进一个小村子,看到烂瓦堆里长着一棵柿子树,他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朱氏使出浑身解数爬上树吃柿子,保住了性命。后来,他当了皇帝,在霜降那天,他率军穿过那个村子的时候,发现柿子树还在,上面还挂着鲜红的柿子。
他缓缓脱下自己的红袍,再次爬上去,郑重地把袍子放在树上,给它起名叫灵霜侯,或霜侯。
故事在民间流传后,霜降吃柿子的风俗就诞生了。
古代观察
深秋,霜降。它的白色装饰着芦苇、狐尾草的种子和茅草叶的尖端,并覆盖了田野。
可追溯到西周(约公元前 11 世纪 – 公元前 771 年)最古老的中国诗歌集《诗经》中的《诗经》中的《建甲》(芦苇)诗中的文字突出了对自然的细致入微的观察。
“绿,绿芦苇。
露水和霜光闪烁。
我需要她在哪里。
越过溪流。”
这首诗描绘了黎明前的黑暗。
民俗专家肖芳解释说:“霜降起霜,本来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却是真正寒潮来临之日,民间有这样的说法。 ‘霜降,移花入屋’。”
每年晚稻收割后的这段时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作了一年的村民都会举行壮族霜降节。最初是壮族祭祀自然、庆祝丰收的仪式,表达对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后来演变为与民间活动和文化表演交织在一起的祭祀英雄的仪式。这个节日在广西的天灯、大新、德宝、靖西、那坡等县以及云南省东部地区流行。
2014年,壮霜降节作为二十四节气的延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大新县夏雷乡的节日特别隆重。历时三天,分为“头部下降”、“正式下降”和“尾部下降”。人们吃汤圆,吃鸭子,烧香给祖先,预示着一个繁荣的一年。
第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和蛋糕给亲朋好友。一大早就摆上街边小摊,各种生产生活用具一应俱全。第二天是敬拜和游行。晚上,是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时间。广场空地上搭建舞台,为老年人表演地方戏,年轻人则在别处唱山歌。对歌一直持续到第三天结束。同时,还举办了攀岩、篮球、拔河、壮族斗鸡、高跷、陀螺等一系列传统文体活动。
然而,清朝(1644-1911)之前在江苏省流行的霜降风俗如今鲜为人知。古时立春为“起兵”之日,霜降为“退兵”之日。这一天,当地驻军要举行一场名为“抗霜降”的精心闭幕式。黎明时分,将军带领全副武装的官兵向国旗敬礼,然后放火枪和大炮。周围挤满了观众,人们根据枪炮的音量来预测来年的食物丰裕。据说仪式结束后,盗贼不敢大肆破坏,就连天上的霜神也不敢在庄稼上施霜。
对于霜降,中国古代记录了三个最有趣的节气现象:豺狼会在吃之前展示它捕获的猎物;地上的树叶会枯萎落下,蛰伏的昆虫会在洞里静止不动,进入冬眠状态。
霜降是一个与气候、物候、季节产物密切相关的名词,反映了人们对和平与健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向往。
补货
节气期间,大部分鲜花都在凋零,但菊花还在生长和开花。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古代文人才对它们十分珍视。唐代(618-907)诗人元祯盛赞菊花无畏、崇高的品格。时至今日,人们对花的喜爱也丝毫未减。很多地区在这个时候都会举办菊花节,赏花时常有美酒相伴。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的菊花节是该地区最著名的活动之一。始建于南宋(1127-1279)。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菊花节之一。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菊花还有吉祥、长寿的意思,被认为是生命力的象征。
被认为是“秋补”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的重要时期。许多地方都有吃牛肉和鸭肉的习惯,以增强抵抗力。在广西玉林,人们早餐吃炒牛肉面,午餐和晚餐吃牛腩锅。在福建省,鸭子是首选。
二十四节气学者郭文斌说,养生的重点是防寒、防燥、防郁。
“保暖是当务之急,这个时候天气多变,气温经常忽高忽低,尤其是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保持胃部和足部的温暖,最好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以免晚年血液循环不好。适当摄入牛羊肉可以增加能量。人们应该注重健脾和胃的食物。新采的栗子是一种很好的食物。这个季节的滋补品。”
在陕西省西安市,当地人将柿子和面粉融合成城市的主食——柿子胡塔酱,以此来提升这个季节。
大排档前,一位老妇人将去皮的柿子浆和面粉混合,不加一滴水,搅拌成糊状,然后将面糊放入便携设备中。这是一种煎柿子酱的工具,类似于平勺。炸好的柿子两面金黄,外酥里软。
陕西富平县人在保留柿子的味道方面,采取了不同的做法。这里的柿子不是油炸的,而是自然挂起来晒干的。霜降后,柿子要经过采摘、筛选、去皮、挂、揉、结霜、烘干等12道工序,历时48天。用鲜红色的果肉,涂上一层白色的糖霜,然后挂起来。这些柿子可以保存近八个月。
或许,只有霜降时挂在屋檐下的火红柿子,才是秋天即将离去的更令人愉悦的提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