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0月,北京城市副中心电影公益放映文创市集+露天电影放映活动在通州区“三庙一塔”广场大成殿广场内举办。(图/中新网)
从天安门广场向东,北京长安街东延长线与贯通南北、联通古今的中国大运河“相汇”,见证着千年漕运历史为通州这座运河之城留下的丰富文物古迹和美景,也讲述着运河文化生生不息的传奇故事。
11月13日,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活动(以下简称“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在北京通州开幕。本次活动以“传承运河文化赋能美好生活”为主题,由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政府、中国新闻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主办,策划推出11项主题活动,邀请“五方合作机制”、天津、河北等多方共商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共同擦亮中国大运河千年文脉“金名片”,并推动运河沿岸城市在文脉流动中共建、在经济流通中共赢、在生活方式流行下共享,进一步提升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影响力、传播力。
运河文化润古今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始建于春秋时期,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大部分组成,全长3200千米,跨越8个省份。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六条世界遗产运河。
从元朝开始,随着统一王朝定都北京,以及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作为运河北端枢纽城市的北京通州,在漫长历史长河中聚集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包括历经千年的燃灯佛舍利塔(下称燃灯塔)、粗犷有力的运河船工号子等,印证着其在大运河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这是清代诗人王维珍对燃灯塔这座通州地标建筑的生动描写。
始建于北周年间燃灯塔,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漕运兴盛,在大运河来来往往的航船和行人,看到气势巍峨的燃灯塔时,就距离北京通州不远了。
历经历史变迁,燃灯塔与周边的通州文庙、佑胜教寺和紫清宫组成大运河畔的“三庙一塔”,经过整体修复,兼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保护,维护了运河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魏昀赟表示,“三庙一塔”片区整体提升改造工作已完成,全面修缮文物古迹,实现园林整体设计美化。
文物是固定的,运河畔的歌声则是流动的。“远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条船啊,高高燃灯塔啊……嗨呀喔呀!”作为历史上运河两岸船工在劳作时唱响的劳动民歌,运河船工号子覆盖出船、航行、闯滩、搬货等全流程,曾随着漕运的没落湮没在时间长河中。
2006年,以“水稳号不急、词带通州味、北调含南腔,闲号独一份”著称的通州运河船工号子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项具有重要漕运文化特色的技艺带来了第二春。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的传承不止技艺,更重要的是背后的精神和文化。通州运河号子第四代传承人赵义强说,当年运河上的漕船南来北往,如果有船只遇到险情,相邻漕船的船工会争相跳进水里,帮助遇险船只脱困。这种助人为乐、互帮互助的精神值得学习,闯滩号里蕴含的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也十分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