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0 日,北爱尔兰标志着耶稣受难日协议签署 25 周年,该协议在很大程度上结束了英国统治省份长达 30 年的冲突。
以下是该省历史和和平进程的一些重要发展:
1921 年——爱尔兰被分割,南部 26 个县成为独立的爱尔兰自由邦,后来成为爱尔兰共和国,北部 6 个县仍处于英国统治之下。新的北爱尔兰议会位于贝尔法斯特郊外的斯托蒙特,由亲英的新教“工会主义者”主导,他们将在未来 50 年内控制议会。
1968 年——天主教徒发起的反对歧视的民权运动愈演愈烈。贝尔法斯特、伦敦德里和其他地方爆发宗派骚乱。
1969 年 8 月——随着内乱加剧,英国军队首次部署。
1972 年 3 月 30 日——随着暴力事件的加剧,斯托蒙特的联合政府拒绝将法律和秩序的责任移交给中央政府。斯托蒙特被暂停,并由伦敦直接统治。
1973 年 12 月 9 日——经过一年的会谈和 6 月份新北爱尔兰议会的选举,宣布了《向阳代尔协议》,在贝尔法斯特建立了权力分享政府。工会主义者反对协议中旨在促进与爱尔兰共和国合作的内容。
1974 年 5 月——在工会主义的强硬反对、暴力和大罢工以及恢复直接统治的情况下,权力分享崩溃。
1981 年 3 月 1 日——爱尔兰共和军 (IRA) 在迷宫监狱的领导人鲍比·桑兹 (Bobby Sands) 拒绝进食,共和党囚犯开始了新的绝食抗议,要求获得“政治”地位。在 10 月份取消罢工之前,其中有 10 人会饿死。
April 11, 1981 – Sands is elected as a member of the British Parliament in a by-election in Fermanagh and South Tyrone.他于 5 月 5 日去世。
1985 年 11 月 15 日——英国和爱尔兰签署英爱协议,这是自分治以来关系中最重要的发展。双方都同意,未经大多数公民的同意,北爱尔兰的地位不会改变,而爱尔兰政府首次在该省的行政管理中发挥咨询作用。
1988 年 1 月 11 日——当时在天主教选民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温和民族主义社会民主党和工党领袖约翰·休谟开始与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盟友新芬党领袖格里·亚当斯进行一系列会谈。
1994 年 8 月 31 日——爱尔兰共和军宣布“完全停止军事活动”。
1994 年 10 月 13 日——代表主要保皇派团体阿尔斯特防卫协会 (UDA) 和阿尔斯特志愿军 (UVF) 的保皇联合军事司令部也宣布停火。
1995 年 11 月 30 日——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北爱尔兰。
1996 年 2 月 9 日——爱尔兰共和军在伦敦码头区的南码头发动炸弹袭击,炸死两人,结束了停火协议。
1996 年 5 月 30 日——在全党会谈之前举行北爱尔兰论坛选举。新芬党获得了 15.5% 的选票,这是其最大的选票份额,尽管英国政府表示,除非爱尔兰共和军恢复停火,否则该党将被排除在谈判之外。
May 1, 1997 – Tony Blair is elected British Prime Minister in a landslide victory for his left-of-centre Labour Party.
1997 年 7 月 20 日——爱尔兰共和军重新停火。
1997 年 9 月 9 日——新芬党在斯托蒙特参加多方会谈。
1997 年 10 月 13 日——布莱尔第一次会见新芬党的格里·亚当斯和马丁·麦吉尼斯。
1998 年 1 月 9 日——英国北爱尔兰事务大臣莫莫拉姆访问迷宫监狱会见 UDA 囚犯,试图改变他们最近停止支持和平进程的决定。她成功了。
1998 年 3 月 26 日——会谈主席、来自缅因州的美国参议员乔治·米切尔 (George Mitchell) 将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定在 4 月 9 日。
1998 年 4 月 10 日——经过通宵谈判,签署了耶稣受难日协议,也称为贝尔法斯特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