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报社评:香港须补充人才助竞争,更需要培育大湾区人才–明报7月4日
香港移民海外人数增加,影响逐步浮现。大湾区则积极鼓励香港年轻人北上发展,并且锐意兴办更多大学,上海也在放宽人才落户政策。香港在人才竞争方面,优势此消彼长的情况,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香港的优才计划,多年未变,不但没有未雨绸缪的远见,而且可能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而无法应对,特区政府制定适用于区域发展的培育人才政策,刻不容缓。
移民海外的人才,包括在各行各业已经累积相当工作经验的骨干,也有中小学生,香港大学今年降低收生标准,中英文其中一科不及格也有报读的机会,或者有失手学科也可以打折报考。人才流失的影响,不容小觑。
另一边厢,教育部近日宣布,批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成立,城市大学(东莞)也获得筹备成立的资格,深圳前海管理局与香港大学签订协议,合作培养人才。加上分别已经成立15年和8年的香港浸会大学珠海联合国际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高等教育在大湾区已经或者将会有5家分支机构。大湾区近年也在锐意兴办更多大学,广州以38间大学,一跃而成全国第五个拥有最多大学的城市,深圳在过去10多年,兴建了4间大学,东莞和佛山也分别办了3间和两间大学。
大湾区的高等教育政策,设置的专业着重高科技和创新科技产业等范畴,也有针对其发展急需的人才。与香港合办的大学,部分教师来自香港,不少毕业生会到香港深造,香港元素对于培育学生适应香港以及大湾区的就业市场,十分有利。
香港要参与建设大湾区,是响应国家战略需要,为大湾区培养人才是必由之路,香港在科研方面有雄厚条件,但如何跟大湾区合作,形成协同效应,是特区政府必须考虑的事情。香港不思进取,大湾区城市则积极抢占上风,到头来人才都流向大湾区,虽然不是坏事,但香港未能从中受惠,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香港已经出现人才外流,急需补充高学历人口,而在抢人才的年代,进取的国家和城市都在针对性地“层层加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香港如果仍然以为自己有麝自然香,或者继续守株待兔,不但不能做到国家支持兴办的国际创科中心,以及建设大湾区的要求,就连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数量和多样化的就业机会,也做不到,到头来还会加剧人才外流。
注:以上的评论仅为摘要,并且不代表路透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