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视频分队队长张奇说,虽然很少有人听说过“科技警察”,但该分队的干警是为人民服务的,通过科技关注他们的安全。
这位 40 岁的老人说,这些单位利用科技信息打击犯罪、破案并寻找隐藏在复杂信息中的线索。
从小梦想成为一名警察的张某于2003年考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主修计算机犯罪侦破专业。 2007年毕业后加入通州分院科技信息部。
然而,第一天上班,他就被安排负责网络通信基础工作,这与他的“科技信息”理念相去甚远。
复杂的网络交换命令和结构让他感到困惑,只好从头开始。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和实践,他对这部作品有了全面的了解。
“在我的领域里,一切都变化得如此之快,如果你一个月不学习,你就有可能被快速发展的技术浪潮淹没,”他说。
2014年,单位开始建设以科技信息为主的社区站。张某每天带领团队驱车数百公里,穿梭于街道、村庄、社区,了解当地派出所的日常工作情况,了解科学和现代科技的运用。
“传统方法不再能应对现代发展,”他说。 “我们必须对警察的实际工作有更详细的了解,这样我们的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公众。”
他和同事们还将前任干部的经验融入到数据模型中,用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152个新型车站的基础建设。
2015年,通州被指定为北京新的行政中心。在张总的带领下,所在单位开始谋划如何用科技支撑市民中心的全面建设。
为了保证质量和效率,张和他的同事们住在他们的办公室,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规划,为中心30多个科技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支持。
2019年,公安改革深化,分局成立团队,聚焦智慧警务应用。
张某等干部总结了类似案件适用性强的侦查技术,构建了涵盖42种侦查手段的矩阵体系,提炼了案件侦查“公式”。
他说,科技警察系统就像一家现代互联网公司,没有任何历史或包袱可以阻挡。同时,公安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办案效率。
在处理悬而未决的案件时,该团队仅使用一张黑白旧照片就抓住了一名逃亡了 21 年的嫌疑人。
他们在翻阅大量史料时发现了这张照片,于是他们利用新技术通过100张相似的照片进行了验证。
两年来,通州分局通过科技手段协助侦查案件3000余起,将新技术融入办案流程。
“当警察以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的休息时间。我们需要一天 24 小时不间断地工作,以防万一发生事态发展或出现紧急情况,”张说。
从警15年,张从没在家过年。他计划在 2020 年春节请假去看望母亲,因为他的父亲几个月前刚刚去世。然而,COVID-19 的爆发意味着他不得不留在岗位上。
短短几天时间,他和同事们构建了20多个疫情防控数据模型,并第一时间应用到一线。
“作为‘科技警察’,我们用科技的力量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为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驾护航,”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