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盐分影响的土壤产生海水颗粒,辛勤工作得到回报
11月1日,在山东省沿海城市潍坊的禹王湿地,收获了一大片芬芳的海水水稻。
这种大米耐盐,但不是在海里种植的。几年前,湿地周围的区域被当地人称为“白色土地”,因为高盐含量在土壤表层留下了独特的“霜冻”。
经营该市寒亭区海水稻区的山东滨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国庆说:“预计今年 3866 多公顷的农作物产量将比去年多。”
经过三年的盐渍土治理和耐盐种子培育工作,曾经贫瘠的土地已经变成了海水水稻的产区,展示了盐渍土的有效利用。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或粮农组织驻中国代表卡洛斯·沃森(Carlos Watson)上个月在潍坊举行的盐渍土壤国际会议上表示,“土壤盐渍化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大问题。”
沃森说,根据粮农组织去年发布的《世界粮食和农业土地和水资源状况》,超过 11 亿公顷的土壤受到盐度和碱度(这会降低土壤特性)的影响。其中,60% 的土壤为盐碱地,26% 为钠盐,其余 14% 为盐碱地。
据农业农村部称,中国有1亿公顷盐渍土,大约相当于埃及的面积,其中三分之一的土壤具有农业活动的潜力。
农业工作者致力于全面利用盐渍土——从管理土壤使其适合作物生长到培育耐盐作物品种。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农业科学教授徐星说:“我们在黄河上游河套平原种植了耐盐枸杞、玉米、水稻和葡萄,为这片土地增添了色彩。曾经的白色土地。”
在山东,超过 386,600 公顷的盐渍土已被处理用于种植农作物和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