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国组成的金砖国家集团领导人将于8月22日在约翰内斯堡举行会议,会议的一个关键议题是——是否接纳新成员。

此次峰会的东道国南非表示,现在有40个或更多国家希望加入该集团。

2001年,投资银行高盛(Goldman Sachs)的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创造了金砖四国“Bric”(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缩写。当时南非还没有纳入其中。

这些国家都是中等收入大国,当时经济发展迅速。他预测,到 2050年,这四个国家将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May Also Like

台湾在中国威胁下增加能源库存

台湾经济部副部长表示,随着中国加大军事压力,试图迫使台湾接受中国统治,台湾正在努力增加能源库存,以提高该岛在发生危机时的应变能力。 在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访问台北后,中国于 8 月在台湾周围进行封锁演习,这加剧了台湾对其巨大邻国发动袭击的可能性的担忧,该邻国不排除使用武力将民主治理的台湾置于其控制之下. 台湾经济部副部长之一曾文生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政府正在增加天然气和煤炭库存,这是蔡英文总统在全球日益增长的紧急情况下加强台湾“韧性”的一部分。地缘政治和经济的不确定性。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需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受压力,”曾说,他回答了有关中国封锁或攻击依赖贸易的台湾的前景的问题,台湾98%的能源都是进口的。 他说,通过在台湾各地建造新的储存设施,该部计划到 2030 年将天然气库存从目前的 11 天增加到 20…

中国与文莱领导人曼谷会晤同意加强双边关系

周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泰国曼谷与文莱苏丹哈吉·哈桑纳尔·博尔基亚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会晤时同意加强双边关系。 习近平说,中国和文莱是隔海相望的近邻、相互信赖的朋友、共享发展的伙伴,两国为不同大小国家友好相处、实现互利共赢树立了典范。 习近平指出,明年是中国与文莱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五周年,他呼吁双方共同努力,加强两国关系,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 他还表示,两国要加强基础设施、农渔业、能源、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各领域合作,共建“一带一路”。 中方愿同东盟成员国文莱等积极推进海上合作和“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习近平说,和平、友谊、合作。 哈桑纳尔表示,哈萨克斯坦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愿与中方共同努力,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新台阶。 他说,文莱欢迎中国积极参与文莱经济多元化进程,愿同中方加强经贸、教育、体育、国防等领域交流合作,促进人文交流。 文莱愿为推进东盟-中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挥积极作用。

美国仍担心朝鲜将再次进行导弹试验

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周日表示,拜登政府仍然担心朝鲜将进行另一次洲际弹道导弹试验。 “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担心朝鲜将进行第七次核试验,”沙利文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面向全国》节目采访时表示。 他说:“我没有看到任何立即发生这种情况的迹象,但如果朝鲜继续进行另一次洲际弹道导弹能力测试,也不会感到意外。” 六月,当沙利文在东京会见日本和韩国同行时,朝鲜在其东海岸发射了两枚短程导弹。 朝鲜国防部发言人当时表示,韩国和美国进行的演习正在加剧该地区的军事紧张局势,朝鲜军队将对“敌人的任何形式的抗议或挑衅”做出反应。 联合国安理会制裁朝鲜的决议禁止朝鲜的弹道导弹和核武器计划。 缓解紧张局势或说服平壤放弃核武库的外交努力已陷入停滞。

“文明交流需要各国共同参与” 中外人士展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瓜达尔港区的资料图。(图/新华社) “10年前,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刚开始实施,蒙中双边贸易仅为60亿美元,今年预计达到150亿美元,正努力将贸易总额增加到200亿美元。”16日在北京举行的2023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上,蒙古国外交部原部长恩赫泰旺细数蒙中经贸合作的新进展。 当天论坛上,中外嘉宾聚焦“开放发展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等话题展开探讨。 蒙古国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伙伴,也是最早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恩赫泰旺表示,“一带一路”同蒙古国“草原之路”发展战略有着广阔合作空间。 “蒙古国的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资源丰富,我们对这类能源的跨境发展抱有很大兴趣。”展望未来,恩赫泰旺说,明年是蒙中建交75周年,也是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蒙古国愿同中方继续推进经贸互联互通、矿产能源、防沙治沙、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合作。 巴基斯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主任哈立德·泰穆尔·阿克拉姆,则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区域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成为推动参与国经济增长的催化剂,也通过聚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为全球经济注入活力。 从全球气候治理角度,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海滨说,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的“碳中和”,都离不开国际合作和全球气候治理。他认为,国际社会应加强团结,务实行动,充分发挥大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不断取得创新成果。 国际蓝碳科学创始人、欧洲科学院院士卡洛斯·杜阿尔特援引统计数据指出,中国持续在保护、恢复和扩大植被,特别是在修复和营造沿海红树林方面作出努力。中国还是海藻生产大国,这不仅有助于低碳转型,也为海洋沿岸带来更好的生态保育效果。 “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始终在相遇相知、相交相融中向前发展,共同缔造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说,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基本规律,也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和行动。 郭卫民表示,唯有依靠文明交流互鉴,才能有效增进不同国家、民族间的了解、信任与友谊。国际传播是文明交流互鉴不可分离的推进器,面对新形势,要进一步深化国际传播、加强文明对话,通过挖掘文明内涵、广泛开展交流、用好数字技术等方式,更好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