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火龙文化馆营运总监汤锦权近日表示,舞火龙首日观众预计达到两至三万人次,“小火龙”也将首次亮相。(图/香港中通社)
时近中秋,香港过节气氛浓厚,大坑舞火龙这项传统习俗,在受疫情影响阔别三年后,重返迎节。
舞火龙最早于19世纪末出现,相传当时大坑这客家小村因风灾、瘟疫受困,村民扎作火龙,中秋前后巡游,瘟疫停止。此后,大坑村便每年举行舞火龙活动,以保合境平安。
火龙未苏醒前,真身实则为草木。身长近70米的“火龙”蜿蜒盘踞,呈现一片乾草的墨绿色,占据了大坑坊众福利会的大半场地,就连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乾草的味道。
每年用藤枝新扎的火龙,由龙头、龙尾及31节龙身屈成,龙身是一根粗2厘米的绳缆,下接竹竿,再用铁线于藤架及绳缆上扎上一层厚厚的珍珠草,以便在其身上插紧45厘米的12000根长寿线香,一晚上要点上两炷香才能维持。
过去,珍珠草在大坑极为常见,但已逐渐稀少,因为大都野生。大坑火龙文化馆营运总监汤锦权说,今年扎作火龙所用的珍珠草,甚至是从大湾区购买并运送至香港的。
由人手扎作的“龙”,插上了夜里发亮的香火,才算添了“火”。而“舞”的精髓,全靠300多人的团队以极强的体力、默契,才能配合出活灵活现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