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京——中国破纪录的热浪和干旱凸显了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未来几年在满足能源需求方面面临的巨大挑战。
未来几年,更热、更干燥的天气将推高中国本已巨大的能源消耗。这意味着政策制定者不仅需要巧妙地管理从化石燃料向绿色能源的过渡,还要解决其水电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网络中的缺陷。
上个月,中国现有可再生能源电网的局限性暴露无遗,当时干旱扰乱了长江沿岸的水电站,导致该国西南地区数百万公民和企业断电。
“这是一个严厉的提醒,即我们电力供应的低碳转型尚未完成,”北京公共与环境事务研究所所长马军告诉半岛电视台。 “而且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将比预期的要大。”
水电已被指定为中国实现到 2030 年碳排放峰值和到 2060 年实现碳中和雄心的重要支柱。
即使没有阻碍中国绿色能源网的低效率,实现这些目标——更不用说满足工业和公民对充足和可靠电力的需求——将是一项挑战。
马云表示,在西南省份四川,可再生能源有能力生产所需能源的 85%,而实际消耗量仅为 38%。
马说中国可以向欧洲学习,当不利的天气阻碍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时,德国分别在挪威和法国开发水电和核能。
“欧洲在这种协调方面面临困难,因为他们正在失去天然气的基本负荷,”马说。 “但他们的整体协调性更好。”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可以通过减少繁文缛节来更好地分配权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能源研究所高级首席研究员 Philip Andrews-Speed 表示:“除了提升发电和输电基础设施外,政府还需要简化全国范围内的电力传输和销售方式。”半岛电视台。
“这受到行政 – 计划销售 – 和政治 – 地方保护主义 – 障碍的限制。因此,一个区域的可用电力并不总是传输到另一个区域。”
提高效率可能会改变中国水电行业的规模,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行业,尤其是在四川这样的地区,其 80% 的电力来自水坝。
根据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智库的数据,从 2000 年到 2019 年,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增加了六倍,占全球装机容量的近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根据布鲁金斯学会的数据,中国的能源需求猛增,从 2000 年到 2019 年增长了五倍。仅去年一年,尽管为控制 COVID-19 广泛实施了封锁措施,消费量仍增长了约 10%。
然而,在 6 月开始的为期六周的热浪中,水库的干涸引起了人们对严重依赖单一能源的危险的关注。
“水电,就像太阳能和风能一样,不像化石燃料那样稳定和稳定,”马说。 “所以我们需要找到更复杂的解决方案来实现低碳转型。”
重庆是本田、福特汽车和五十铃汽车等主要品牌工厂的所在地,由于气温高达 45 摄氏度(113 华氏度),官员上个月下令企业暂停运营以节省电力。在四川中部拥有 540 万人口的城市达州,当局对零售空间、办公室和家庭实行了电力配给。
在其他地方,江西省中部省份的工人轮班工作 15 小时,为受旱灾影响的村民打井,而全省和邻近的湖南的农民则在争先恐后地寻找水源来灌溉庄稼。
8 月下旬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7 月份的炎热天气——在最严重的热浪之前——造成了 27.3 亿元人民币(3.91 亿美元)的损失,并影响了 185,000 公顷(457,500 英亩)土地上的 550 万人。
尽管中国有绿色雄心,但能源短缺促使当局下令燃煤电厂发电。
谢菲尔德大学国际关系讲师乔纳尼曼告诉半岛电视台说:“中国仍然非常依赖耗水量大的煤电。” “中国的能源供应已经吃紧,这些挑战给本已紧张的系统带来了进一步的压力。”
从长远来看,北京正寄希望于其第十四个五年计划中的一系列雄心勃勃的项目,以发展可再生和非化石燃料能源,包括建设容量相当于欧洲全部可再生能源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厂的计划未来八年内电网。
但即使政府致力于建设中国的绿色能源产能,工业也将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马说。
“干旱给企业带来的另一个教训是:他们不应该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马说。
“是的,西南部有廉价的水电,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能源密集型产业和供应链涌向这个地区。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非化石燃料动力的不稳定性,我们仍然需要真正关注能源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