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二连浩特)国际经贸投资洽谈会暨展览会8月30日在二连浩特启幕。图为二连浩特本地民众与外国客商商讨价格。(图/中新社)
“这个多少钱?”“240元(人民币,下同)”“能不能再少点,200元?”“好,这个首饰盒归你了……”
当地时间8月31日上午,在中国边城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的国际会展中心,一名巴基斯坦客商与前来购物的女士用汉语讨价还价。
2023中国(二连浩特)国际经贸投资洽谈会暨展览会(简称“二洽会”)8月30日在二连浩特启幕,为期5天的该次洽谈会,吸引了俄罗斯、蒙古国、巴基斯坦、韩国、尼泊尔等多个国家的客商。
40岁的伊克巴来自巴基斯坦,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表示:“两天来,因为能用汉语与中国客商沟通,自己收获了不少订单。”
曾经在中国上海、黑龙江、广州多地生活8年的伊克巴认为,“在中国做生意,说汉语不仅可以交到许多朋友,也能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对于参加此次“二洽会”,伊克巴说最大的收获是“来这里可以与各国客商有更多国际化的交流。”
“二洽会”上,中国媒体曾向外国客商询问商品价格,他们无一例外都能用汉语作答,区别仅在于表达流畅与否。
二连浩特民众董文说:“由于二连浩特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在这里外国客商会说汉语并不少见,个别客商甚至还会模仿当地人说话的语气语调。”
49岁的王庆南来自中国福建,在此次“二洽会”上,他见识到了外国客商的汉语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