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庄村村民在一家公司承包的田地里收红薯,这些红薯将通过网上销售等渠道销往山外。(图/中新社)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下庄村也被称为“天坑村”,村庄似桶形,四周皆绝壁,从海拔高达千米的坑沿向下望,散落于坑底的农田仅巴掌大。层峦叠嶂的高山,将下庄人牢牢困在“井底”,人们靠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联系。
从1997年开始,在村支书毛相林带领下,下庄村全体村民发扬不甘落后、不畏艰险、不等不靠、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以牺牲6条生命的代价,历时7年,在绝壁上修通一条8公里长“天路”。
经过15年探索,下庄村培育出“三色”经济——“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橙色-柑橘”,发展乡村旅游,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蹚出了一条致富路。
今年5月,下庄小环线全线建成,通村通畅、通组通畅率达100%。这条悬崖挂壁路不仅改善了下庄村出行条件,也成为村民的致富路。
目前,下庄村已建有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巴渝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下庄馆、愚公讲堂、竹贤乡情馆、下庄村史馆、天路五景现场教学点等,吸引不少团队和个人前来参观、学习。
面对家乡的巨大变化,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不仅乐于回家过年,有的还留在了家乡创业。
今年31岁的袁孝鑫是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重庆城区工作。
2022年,袁孝鑫回到家乡,创办了“下庄布谷”植物扎染工坊,她的扎染作品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购买。
袁孝鑫介绍,目前自己当选了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未来自己也将教授村民扎染技艺,扩大扎染工艺品的生产规模,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同时,村里不少居民把自家房屋改造成特色民宿,增加家庭收入。
如今的下庄村,美丽民居成为乡村旅游打卡地,千亩柑橘结着金黄的果子,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下庄变成了“康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