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市简讯》英镑/美元小幅修正结束,再度步入下跌
0839GMT –

* 周四从1.1912反弹,之后升至1.2030,这波涨幅在周五早些时候全部回吐

* 10日均线和38.2%费波纳奇回档位均位于1.2079,此为初步阻力

* 下档方面,周三低点1.1877相当重要

* 14日动能指标仍然反映了最近从1.2330的下跌

* 汇价处于1.2163的日线趋势阻力下方之际,存在着改写2022年新低的风险

* 21日和30日均线正在交会,今日位于1.2150-57,正在追踪趋势阻力线
更多汇市简讯请点选

(Peter Stoneham是路透的市场分析师。以上内容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完) (编译 张明钧;审校 张若琪)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May Also Like

首届全球AI峰会召开 中方“愿与各方一道就AI安全治理加强沟通交流”

11月1日,首届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在英国布莱切利庄园召开,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在开幕式上发表了演讲。(图/上海澎湃新闻) 首届全球人工智能(AI)安全峰会11月1日在英国布莱奇利园召开。在开幕式上,包括中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就AI带来的机遇和风险,以及各国政府携手应对挑战的必要性达成共识,并签署《布莱奇利宣言》(以下简称为《宣言》)。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率团参会并在峰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与会期间,代表团参与AI安全等问题讨论,积极宣介中方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并与相关国家开展双边会谈。 “中方展现巨大姿态” 吴朝晖在发言中表示,AI治理攸关全人类命运,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发展AI,应当积极倡导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加强技术风险管控,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鼓励各方协同共治,增强发展中国家在AI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不断弥合智能鸿沟和治理能力差距。 吴朝晖表示,中方愿与各方一道就AI安全治理加强沟通交流,为推动形成普遍参与的国际机制和具有广泛共识的治理框架积极贡献智慧,切实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AI技术更好造福人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2日援引英国科学、创新和技术大臣米歇尔·唐兰的话称,中国政府派官员出席本届AI安全峰会展现“巨大的姿态”。谷歌DeepMind首席执行官哈萨比斯在峰会上表示,我们必须与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人对话,以了解AI技术的潜力。“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在AI安全峰会上呼吁平等权利”,美国科技新闻网站TechCrunch称,中国在AI问题上的严肃态度从其派出的代表名单中可见一斑,除了吴朝晖外,包括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在内的一批中国学者也在与会者名单中。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姚期智日前与西方知名学者一道,呼吁对AI技术实施更严格管理,并警告在未来几十年,先进的AI将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 本届AI安全峰会的另一大看点是由28个国家和欧盟共同签署的《宣言》。《宣言》称,各方一致认为,前沿AI的潜在故意滥用或意外控制问题可能会带来巨大风险,网络安全、生物技术和虚假信息风险尤其令人担忧。《宣言》建议,各国应考虑采取有利于创新、适度的治理和监管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AI的效益,并考虑到相关风险;通过现有国际论坛和其他相关倡议,与更多国家展开合作,以确定、了解并酌情采取行动。 《金融时报》称,这份《宣言》是“第一份关于有必要监管AI发展的全球声明”。路透社称,《宣言》提出一个双管齐下的议程,重点是确定共同关注的风险,建立对这些风险的科学理解,同时制定减轻这些风险的跨国政策。也有观点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该《宣言》可以视作国际社会首次就监管AI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作出正式声明,但在监管力度等问题上仍存分歧。

缅甸军队以严格的新选举标准巩固统治

缅甸执政的军政府周五宣布了对参加今年选举的政党的严格要求,包括大幅增加党员人数,此举可能会削弱军方的反对者并巩固其对政治的控制。

美国航空和捷蓝航空将于 7 月 21 日起停止代码共享航班

美国航空 (AAL.O) 和捷蓝航空 (JBLU.O) 周五表示,在美国宣布取消东北航空联盟后,他们将于 7 月 21 日开始解散东北联盟。法官五月下令终止协议。 捷蓝航空上周表示,将终止长达三年的联盟,该联盟允许两家航空公司协调航班并共享收入。 两家航空公司均表示,从 7…

港报社评:香港须补充人才助竞争,更需要培育大湾区人才–明报7月4日

港报社评:香港须补充人才助竞争,更需要培育大湾区人才–明报7月4日 香港移民海外人数增加,影响逐步浮现。大湾区则积极鼓励香港年轻人北上发展,并且锐意兴办更多大学,上海也在放宽人才落户政策。香港在人才竞争方面,优势此消彼长的情况,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香港的优才计划,多年未变,不但没有未雨绸缪的远见,而且可能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而无法应对,特区政府制定适用于区域发展的培育人才政策,刻不容缓。 移民海外的人才,包括在各行各业已经累积相当工作经验的骨干,也有中小学生,香港大学今年降低收生标准,中英文其中一科不及格也有报读的机会,或者有失手学科也可以打折报考。人才流失的影响,不容小觑。 另一边厢,教育部近日宣布,批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成立,城市大学(东莞)也获得筹备成立的资格,深圳前海管理局与香港大学签订协议,合作培养人才。加上分别已经成立15年和8年的香港浸会大学珠海联合国际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高等教育在大湾区已经或者将会有5家分支机构。大湾区近年也在锐意兴办更多大学,广州以38间大学,一跃而成全国第五个拥有最多大学的城市,深圳在过去10多年,兴建了4间大学,东莞和佛山也分别办了3间和两间大学。 大湾区的高等教育政策,设置的专业着重高科技和创新科技产业等范畴,也有针对其发展急需的人才。与香港合办的大学,部分教师来自香港,不少毕业生会到香港深造,香港元素对于培育学生适应香港以及大湾区的就业市场,十分有利。 香港要参与建设大湾区,是响应国家战略需要,为大湾区培养人才是必由之路,香港在科研方面有雄厚条件,但如何跟大湾区合作,形成协同效应,是特区政府必须考虑的事情。香港不思进取,大湾区城市则积极抢占上风,到头来人才都流向大湾区,虽然不是坏事,但香港未能从中受惠,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香港已经出现人才外流,急需补充高学历人口,而在抢人才的年代,进取的国家和城市都在针对性地“层层加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香港如果仍然以为自己有麝自然香,或者继续守株待兔,不但不能做到国家支持兴办的国际创科中心,以及建设大湾区的要求,就连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数量和多样化的就业机会,也做不到,到头来还会加剧人才外流。 注:以上的评论仅为摘要,并且不代表路透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