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20次全国代表大会所指出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水是生命之源,是文明的基础。而中国是一个水系统复杂的国家,在水资源治理方面面临的任务最为艰巨。水治理事关中国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国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
中央领导要求各级人民和政府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要求各部门实行系统治理,预防水灾,统筹协调、全面节约水资源。
中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始终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近10年来,我国防汛抗旱能力显着提高,成功治理了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珠江、太湖等大江大湖的特大洪水地区。洪水造成的年均损失占 GDP 的百分比从 2002-12 年的 0.57% 下降到过去十年的 0.31%。
一大批水利工程的开工,有助于减轻洪涝灾害,保持正常供水,减少咸水潮,加强生态治理薄弱环节,抗旱。此外,非工程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天气预报、预警和预规划,以应对与雨洪相关的灾害。
此外,中国流域监测系统的数字化进程加快了防汛抗旱灾害的智能模拟和决策进程。
此外,确保用水安全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过去10年,约有2.8亿农村居民用上了安全饮用水。有效灌溉面积达10.37亿亩(6910万公顷),农村居民自来水已达84%。亿万农民喝上干净饮用水的梦想已经实现。这一切为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10年,中国人民也把节水放在首位,人们用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推进节水行动计划的实施,推进节水机构建设和学校教学。
此外,2021年中国万元GDP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2年分别下降45%和55%,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2年的0.516增加到2021 年为 0.568。
在实现水资源供需空间平衡的同时,优化了全国水资源配置格局,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竣工,后续开发项目加速上涨。
此外,全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从2012年的7000亿立方米增加到2021年的8900亿立方米,全国用水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事实上,中国仅用全球 6% 的淡水就为全球近 20% 的人口提供了安全饮用水。不仅如此,尽管水资源稀缺,中国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以上。
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该国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力,以及更好地保护国家水资源并将节水作为国家优先事项的决定。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既要保护水资源,又要防止水的浪费。事实上,人们已经意识到,河流和湖泊不仅是自然资产,也是文化资源。
十年来,国家实施母亲河恢复行动计划,实施“一河一策”,建立河长制和湖长制。事实上,已经任命了大约120万河长,做到了“每条河都有一个河长”。
在长江经济带,政府出台了“大保护,不大开发”的政策,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此外,一大批暴雨洪涝、水生态、水资源等问题得到解决,江河湖泊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人居氛围明显改善。
总之,10年来,中国防洪抗旱、节约用水、优化水资源配置、保护大江大湖生态的能力显着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但是,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启动更多的国家水网工程,重振江湖生态环境,完善节水机制和政策,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国家。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黄河流域国家战略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