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埔创新园的制造工厂,一条由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赋能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线正在形成。这个智能工厂在香港应该是罕见的,不仅因为这座城市刚刚经历了世界上最快的去工业化进程之一,而且因为它的所有者——一家老牌食品制造商,而不是一家高科技公司。可以期待。
联泰行的故事可以追溯到 1957 年公司成立之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它已成为当地主要的新鲜液体鸡蛋供应商,这种原料广泛用于制作蛋糕和面包以及中西菜肴。如今,其产品供应全市数百家餐饮、知名面包店和连锁餐厅,市场占有率近30%。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制造商的生产能力遇到了瓶颈。香港作为亚洲最昂贵的城市之一,企业从事大规模生产的潜力有限。土地匮乏,加上高昂的生产和劳动力成本,阻碍了联泰行的发展。
“目前,我们每天仅生产 30(公吨)新鲜蛋液,主要依靠人工监督,从而限制了生产力,”联泰行董事总经理 Young Kam-yim 解释道。
在现有产量逐渐跟不上需求的情况下,该品牌找到了突破的灵丹妙药。一月份,联大行在香港科技园公司位于大埔的创新园启动了一个“智能生产线”项目,该项目是该市三个先进制造中心之一,旨在通过高科技振兴当地工业社区。
与传统工厂不同,创新园的量身定制生产线采用了传感器、物联网和机器视觉等新技术。 Young 说,将使用实时数据监控生产过程,以确保产品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同时提高生产力和稳定性。
“有了智能机器,我们的生产能力可以提高两到三倍,每天可生产多达 70 吨新鲜蛋液,”杨说。 “同时,人力、生产时间和人为错误将减少,整体成本节省高达30%。还可以部署人员处理高科技工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联大行的举动与香港呼吁将制造业恢复到 1970 年代的鼎盛时期相吻合,当时本地制造商贡献了该市 GDP 的 30% 以上。但在服务业成为最主要的经济支柱后,这一数字在 2019 年缩减至仅 1%。
相比之下,根据香港大学商学院的数据,在其他三个亚洲“小老虎经济体”——台湾、韩国和新加坡——制造业占其 GDP 的比重分别为 30%、25% 和 20%。学校。
香港大学商学院教授毛振华指出,香港经济“不平衡”,需要重组和多元化。
他说:“随着国家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国家发展战略带来越来越多的商机,以及对创新科技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香港未来应通过再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倡导的再工业化,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道路完全不同。其核心是利用香港在研发、设计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声誉,以及人工智能和新材料。
创新科技署于 2020 年 7 月推出再工业化资助计划,以帮助制造商在香港设立新的智能生产线,这表明该驱动正在加快步伐。
联泰康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其新的“智能”项目将于两年内投入运营,已获得资助计划下的 1,490 万港元(合 190 万美元)补贴,占项目总成本的三分之一。
创新科技署表示,截至今年1月,再工业化资助计划共收到35宗申请,获批21个项目,涉及资助港币1.53亿元。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首席数字官 Edmond Lai 表示,该援助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食品业务,这是对本地制造业价值增长做出最大贡献的四大行业之一。城市商业部门的转型解决方案。
“从长远来看,智能生产线还有助于优化生产程序,确保产品质量,增加市场对‘香港制造’产品的信心。这将有助于企业挖掘所提供的商机,”赖说。
凭借激增的产能,联泰行看到了将新鲜液体鸡蛋销售推向本地市场之外的大量机会。杨说,他们的下一个大绿色牧场将是广阔的粤港澳大湾区——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群之一,人口超过 8600 万。
他说,目标是让香港的食品制造业“在全球舞台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