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日内瓦——在中国中部城市武汉的一个湖心岛上,100多只鸬鹚挤在10棵杉树上。一个月后,即使在阳光明媚、无雪的日子里,它们也会给小岛带来雪白的外观。
武汉市中心东湖风景区的导游石成录说:“候鸟太多了,它们的粪便会把树木染成雪一样。” “许多观鸟者和普通居民会从湖边欣赏美景(无需登陆小岛)。”
这样的景象在世纪之交时是不可想象的,当时由于工业污染和污水排放猖獗,湖中的鱼“闻到了煤油味”。但就像湖北省省会城市的其他水体一样,东湖得益于长达十年的湿地生态恢复努力,既吸引了候鸟,也吸引了人类游客。
武汉市观鸟协会副会长魏斌说:“发现了许多新鸟,包括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更大的火烈鸟和六年没有来过我们的大马提亚鹈鹕。”这证明了武汉“国际重要湿地”陈湖的候鸟数量不断增加。
随着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许多河流和湖泊都得到了政府的投资和立法的支持,使它们重新焕发活力,甚至扩大了面积。
中国于 1992 年加入了拉姆萨尔公约,这是一项致力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政府间协议。
此后,中国建立了湿地保护的法律框架,并出台了一系列加大保护力度的政策。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增加或恢复了超过 80 万公顷的湿地。
在武汉和瑞士日内瓦举行的拉姆萨尔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四次会议(COP14)期间,该国公布了保护湿地的新目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通过视频致辞表示,中国将推动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将划定一批国家公园,占地约10%,将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习近平表示,国家将推动国际合作,保护经过中国的4条鸟类迁徙路线,并在深圳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
习近平呼吁扩大全球湿地保护行动,推动全球湿地保护进程,加倍努力保护湿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将更多重要的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区,完善合作机制和平台,增加具有国际重要性的湿地的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