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城市,北京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近年来有所改善,现在,它学会了保护湿地,引进了中国本土的珍稀鹿种麋鹿,作为一场盛宴。
在本月早些时候举行的拉姆萨尔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四次会议(COP14)上,湿地保护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北京市林业和公园局数据显示,经过多年努力,北京市湿地面积达6.21万公顷,为多达一半的植物和76%的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去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首都大兴区南海子公园的四只黍鹿被带到延庆区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以应对部分植物生长过于好的问题。
鹿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实验项目的重要参与者。
从那时起,它们帮助减少了芦苇和其他水生植物的过剩,为更多动植物的繁衍腾出空间。
同时,富营养化——水源中多余的营养物质导致植物密集生长的过程,往往在此过程中杀死其他动物物种——得到了控制,并找到了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新途径。
野鸭湖是北京最大的湿地。保护区内的动植物多年来得到很好的保护。然而,其生态系统缺乏能够控制芦苇生长的物种,导致芦苇繁衍。
大兴市南海子公园生态实验中心研究员钟振宇说,芦苇每年都要收割,这样可以促进来年的生长。
“然而,这需要人力和资源。秋冬季的收获也会破坏越冬鸟类的栖息地,”他说。 “如果不及时收获,它们就会腐烂,影响水质并导致富营养化。这会导致湿地功能下降。”
“鹿很适合湿地生活,它们可以繁衍,有助于改善生物多样性,”延庆区绿化局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的徐琳说。
“过去,芦苇可以长到3到4米高,但现在它们被压扁或被鹿吃掉,”徐说。 “一些幸运的游客甚至可能从远处发现它们。”
今年夏天,北京市林业和公园局组织了动物机构和自然保护区的专家进行了现场检查。他们认为鹿的引种在保护和改善湿地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预期效果,建议可以增加鹿的数量,扩大试验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