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际和本土汽车制造商正在加紧努力减少碳排放,以实现中国在 2030 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北京奔驰汽车公司上周与中国钢铁制造商宝钢签署了一份备忘录,将低碳钢产品引入其汽车。
“根据北汽集团的蓝色计划和梅赛德斯-奔驰的 2039 雄心计划,北京奔驰计划到 2039 年在整个供应链中实现二氧化碳中和,”这家汽车制造商表示。
备忘录称,北京奔驰将从 2023 年开始使用低碳钢。
得益于宝钢的尖端技术,该汽车制造商使用的钢铁产品将从2026年开始减少50-80%的碳排放。它还计划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95%的“绿色钢铁”。
在宝钢与北京奔驰达成合作协议之前,德国汽车制造商宝马集团与河钢集团今年也签署了一份备忘录,旨在打造绿色低碳钢铁供应链。
两家公司将根据宝马的要求,共同开发低碳绿色汽车用钢,并完成相关认证。
这家汽车制造商表示,预计这种“绿色钢材”将在氢基电弧炉中生产,这将帮助宝马在其供应链中每年减少超过 230,000 公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宝马在辽宁省沉阳市的生产基地将从2026年开始使用河钢的绿色钢材。
钢铁生产占中型电动汽车供应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20% 左右,仅次于高压电池生产和轻金属生产。
因此,宝马表示,减少钢铁生产的碳足迹对于电动汽车的生命周期脱碳至关重要。
汽车制造商正在转向电气化,因为电动汽车不会产生尾气,而且与传统汽车相比,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可大幅减少汽油消耗。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中国已连续七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量从 2016 年的 50.7 万辆增加到去年的 352 万辆。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长李军表示,这增强了汽车行业在 2028 年实现碳排放峰值的信心,比国家目标提前两年。
李说,到 2035 年,该行业的碳排放量将比峰值时减少 20%。到那时,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要达到50%,其中90%是电动汽车。
一些汽车制造商也在探索其他领域的潜力。除了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中国最大的 SUV 和皮卡车制造商长城汽车也在大力投资氢能汽车。
该公司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目标是到 2045 年实现碳中和。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表示,公司拥有全球最大、最完善的氢能技术开发中心。
其氢能汽车解决方案涵盖燃料电池、车载储氢系统等核心部件。
魏说,公司如此重视氢燃料汽车的原因是燃料的性质。
根据 2021 年的投资计划,到 2024 年,长城汽车将投入 30 亿元人民币(4.71 亿美元)用于氢相关研发。
其计划在中国扩大核心零部件和系统的生产和销售,目标是到2025年成为氢动力汽车动力总成解决方案前三的公司。
“如果我们有 100 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而不是汽油汽车)上路,我们每年可以减少 5.1 亿公吨的碳排放,”长城汽车总裁穆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