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于12月1日访华。这是中欧领导人在中断两年后恢复面对面交流。这是米歇尔就任欧洲理事会主席后首次访华,也是2018年7月以来欧洲理事会主席首次访华。
这也是中共二十大后中国与欧盟机构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晤。
米歇尔访华为两国携手应对气候危机提供了契机。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最新报告,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目前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由于 COVID-19 大流行封锁措施,2020 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下降,但在 2021 年达到甚至超过了 2019 年的记录,比 2010 年高出约 12%,比 1990 年 IPCC 发布时高出 54%它的第一份报告。除非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三年内达到峰值,并在 2030 年之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否则世界可能会经历更多的极端气候影响。中欧气候合作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挑战。
气候合作仍然是中欧关系的粘合剂和助推器。近年来,由于地缘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不断恶化,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在应对气候危机的同时,各国不得不面对自身固有的不确定性。中欧虽然是国际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的积极行为体,但双方长期以来一直携手应对气候和环境危机。
中国和欧盟展现了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共同承诺。中国和欧盟都是确保达成《巴黎协定》的重要参与者,并在将全球气温上升限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 2 摄氏度,最好是 1.5 摄氏度的全球努力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中国提出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欧盟委员会提出2021年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计划,目标是欧盟温室气体净排放至少减少55%到 2030 年与 1990 年的水平相比,到 2050 年实现碳中和。
中国和欧盟认识到在气候问题上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必要性。尽管由于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危机,欧洲暂时接受了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但在过去几十年中,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行动上,欧盟都是全球气候政策的领导者之一,中国可以借鉴。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贡献者,中国在绿色金融、清洁能源利用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共二十大对中国未来气候行动作出明确部署,再次肯定中国愿与各方一道,更加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中欧气候合作展现韧性。例如,即使在双边关系相对脆弱的2021年,中欧仍举行了两轮环境与气候高级别对话。
但中欧需要通过在气候问题上扎实、具体、细致、有效的合作,扩大互信基础。例如,可以建立专门的工作组机制,促进人员交流互访,促进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氢能领域的研发合作;高级别战略对话还应着重落实具体合作行动,例如共同创建可持续金融平台。
为了加强气候合作,他们需要防止分歧成为障碍。例如,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欧盟启动的将于2027年实施的碳边界调整机制持消极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只能就此展开激烈交锋。这个问题。如果双方把头和手放在一起,应该可以找到双方在CBAM问题上的合作空间。
中欧各自的绿色行动为气候合作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希望中欧加强合作,共同为应对气候危机发挥积极引领作用。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中欧,也有利于全世界。